提琴改变生活 北京平谷真实写照
时间:2011-10-22 来源:本站
2008年平谷区文化大舞台的演出,邀请了很多制琴厂职工。当东高村小学的孩子们登台表演后,这些职工第一次在现场看到自己亲手制造的小提琴被自己的孩子们奏成了美妙的音乐,激动得哭了。
“这些农村孩子能把小提琴拉成什么样啊?”十几个平谷区东高村小学的学生排成两排站在记者面前,他们是特意来表演的,看着孩子们黑糊糊的小脸记者不由心生疑问。
30岁的音乐老师陈惠惠建议同学们拉《泃河渡》,平谷区的区歌。孩子们的起步不是很齐,有的琴声明显突兀了。不过过了几小节,他们渐渐把声音聚拢、统一了起来。到了曲子的副歌部分,十几把琴带来的旋律声场把记者打动了音乐能否打动人,“真心”最重要。
“被他们感动的可不止你,我们这些老师、孩子家长、那些制琴厂工人,都在他们面前"飙泪"过。”东高村小学第一学区校长高君介绍说:“2007年教师节,平谷区举办教师表彰大会。我们有60个同学先在台上表演《泃河渡》。拉第二首《龙的传人》时,另外40个孩子排成两队从观众身后边拉琴边走上舞台。顿时全场掌声,老师们都被感动了。”
从华东提琴厂把提琴免费送给学校作为音乐文化推广方式以来,东高村镇“只会造琴不会拉”已成为历史,在孩子们的演奏中人们看到了鼓舞人心的希望。
57岁的东高村镇大旺务小学音乐老师高德发,是孩子们音乐道路的领路人。1998年,华东给学校送了11把小提琴,高老师觉得这么好的琴一直放着太可惜,自己跑到城里新华书店买教材,生生先学会了,之后又开始教学生。2001年还自己掏了8000块钱买了钢琴教孩子们弹。如今他因严重的腿病及肌无力症住院有些日子没来学校了。高老师病了,孩子们心里很难受,但琴课却没有停止。
陈惠惠1999年从幼师毕业,受到高德发老师事迹感染,成为“提琴之声”工程的骨干力量。“这个女生叫张娜,她爸爸是提琴厂的工人,每天回家后爸爸都想听她拉几首,说听了她拉琴觉得上班的干劲儿都不一样。”陈惠惠说,“我已经当了十多年老师,每年看着一拨拨孩子学琴然后毕业,看着他们因为音乐而改变,现在没有别的东西能让我放弃这些了。”东高村镇小学生们的提琴名声已经传开来。2010年有一个企业邀请同学们来团拜会表演。一些企业员工围住陈惠惠问,能不能把孩子转到你们学校学琴。
提琴改变了东高村。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父辈成了会做不会拉琴的工人,而下一代从小就开始积累音乐素养。谁能否认,今后也许这里也能诞生下一个吕思清、李传韵或是郎朗、李云迪。
“慢生活”的诱惑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的人,很惭愧,这次是我第一次来平谷。今年五一时朋友邀我到平谷的“乐谷音乐节”玩,我最终没去,原因就是查了查地图觉得平谷真远吶!这次采访时,我们从高碑店地铁站开车出发,到平谷区中心只用了50分钟;第二次去更快,只用了40分钟。北京的建设已经大大提高了近远郊区的生活效率。这让我突然发现,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选择,“宅”则在家网游世界,旅则去炫目的香港、巴黎,反而忽略了我们身边区县的美景。
“乐谷”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项目之一,平谷人对此自信满满,音乐能在这里开花结果。这种自信基于他们在世界乐器制造业中的位置,更来自他们的孩子已经走在“全民音乐”的路上。几年后,当“乐谷”项目群落拔地而起时,平谷也将实现“村村有音乐、户户有琴声”。
平谷区委宣传科马科长说起平谷时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平谷给人的印象可能还是自然、农业。不过在激流勇进的大环境中,"慢"生活、"慢"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再等几年城里楼都盖得差不多满了,肯定会有一大批人发现平谷的美景才是他们想要的。”这种“绿色远见”更是种难得的自信。其实平谷的希望远不止“乐谷”一项,太阳能产业、“首都生态第一区”等都是环环相连。我和采访的同事甚至已经动了在平谷置业的念头,不过我们还是晚了平谷中心区的房子已经卖到1.8万一平方米啦!
如果您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咨询尚坤老师
下一篇:学习小提琴的好处

课程推荐
-
★
少儿小提琴考级(5-16岁)专业艺考培训课程
3302人报名
-
★
成人小提琴辅导(17-40岁)演奏速成培训课程
2882人报名
-
★
小提琴特长生升学考试(小升初/中高考)突击培训课程
1000人报名
-
★
幼儿小提琴启蒙(3-4岁)零基础入门课程
1613人报名
-
★
老年小提琴课程(50岁以上)健康休闲课程
2151人报名
-
★
中提琴考级培训(9周岁起)专业艺考课程
861人报名
-
★
中提琴培训(9周岁起)零基础入门课程
1056人报名
-
★
室内乐四重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出排练
1268人报名
-
★
大提琴考级培训(7岁起)专业艺考课程
637人报名
-
★
青少年大提琴培训(7-16岁)零基础入门课程
949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