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几个发展历程
时间:2011-06-29 来源:本站
关于小提琴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小提琴的前身是乌龟壳琴,有的说是从古阿拉伯的一种名叫“雷巴勃”的弓弦乐器演变而来,而法国学者索曼则认为小提琴可能是由英国的古老弓弦乐器“克罗塔”演变而来。至于第一把小提琴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制成的?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根据它的名称“小型古提琴”(Violino),作用有别于中提琴(Viola),可以判定这种乐器无论如何在16世纪中叶以前已被采用。只是必须承认,从1520年开始就有人提到的这种新乐器,它注定要取代所有在它之前和与它同时出现的一切类型相近或相同的乐器,并在艺术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倒是确实可信的。
初 期
在16世纪,小提琴的演奏是局限在第一把位范围内的三根高音弦上(G弦仅偶尔使用之),小提琴的琴颈与指板比现代的短和宽得多,持琴姿势也完全不同(将小提琴靠在胸部的左方)。16 世纪中,小提琴的用途大致可分为两类:歌唱伴奏与演奏舞曲。在伴奏歌唱音乐时,小提琴演奏者与歌唱者共同使用一份乐谱,而演奏舞曲时,则即兴演奏而不用乐谱。由于小提琴可随意移动演奏位置,因此最适合跳舞音乐的拉奏,当时的提琴音乐是属于平民的乐器,贵族则皆演奏维奥琴,对于提琴是极为漠视的。此期间小提琴演奏者于欧陆的发展乃以意大利为主,法奥亦产生了极优异的人才。著名的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本为一位弦乐演奏者,在他的作品中,常赋予小提琴突出的表现。作品中常用颤音与左手拨弦之效果,同时乐句中亦有强弱变化之控制。
1615年时,在小提琴家玛利尼的作品中,出现了双音、三音和弦、四音和弦与快速音群。提琴家法利那于1625年的作品中,则有令后代作曲者讶异之技巧表现,比如以弓杆击弦、吉它式的拔弦奏法,在近桥点之用力压奏。 1665年,提琴家费切尼尼的音乐中,小提琴音域的应用已达三个八度。著名提琴家维塔利的恰空舞曲乃每一习琴者皆知的曲子,其中有关提琴的各类弓法的应用,已达相当成熟的地步。
古典期
由于16世纪的演奏局限于一个把位范围之内是由于左手的固定位置所造成的,对于较稳固的持琴法来说,左手的固定位置似乎具有第二个支点的作用。到18世纪,乐音应用音域的加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向各把位中的演奏的逐渐发展,都要求小提琴演奏者的左手摆脱这种固定不动的状态,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就须确立一个新的、更牢固的持琴支点,这个支点要使左手有沿着琴头进行自由移动的可能。所以开始在肩上持琴了,但当换把时,演奏者要不时的将下颚放在腹板上,放在系弦板的右方。此一时期的小提琴发展,仍以意大利演奏者作曲者为重心,由于意大利提琴名家极力展现的协奏曲式,已能与乐团的协奏相抗衡,此一时期的小提琴技术方面已提升至极度绚丽华彩之状。演奏的内涵亦专注于多样化的反复音型与各类弓法变化,有关高音域的演奏,亦由1700年前一般通用之第七把位高限,移升至罗卡泰里所应用之十四把位,此外更由于双音与多音和弦、歌唱性之旋律,与装饰音演奏的加入,使独奏者能以更富表现力之技巧,将演奏内涵自由发挥至前所未有的高峰。此一时期有关德奥系提琴音乐之贡献,则在于巴赫对提琴音乐之写作,使提琴音乐展现了丰伟结构与秩序性,他的无伴奏提琴曲,至今仍为演奏者必要的演奏曲目。利奥波德·莫扎特的《小提琴演奏原则》提供当代提琴演奏之精密描述。而法国提琴音乐的发展,于维奥蒂的领导下,18世纪后期之巴黎,始逐步成为提琴正统训练的中心。
辉煌期
帕格尼尼则成为独创一格的演奏家,以极富创意的技巧改革,震惊了欧洲的提琴演奏者,由于他的冲击,在比利时亦产生了二位极为重要的演奏者,贝里奥与维厄当,使所谓的比法派提琴演奏法提升到一极具代表性的地位;其后亦出现三位各具地方代表性的小提琴家,德国的斯波尔与约阿希姆、波兰的维尼亚夫斯基与西班牙的萨拉萨蒂,他们均各自显现出其提琴演奏之民族风格。
综观小提琴演奏发展史,各学派的演奏,都不是原封不动的地维持该学派的演奏风格,而是不断发展其风格。如克莱斯勒、海菲茨、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等,他们都在互相影响,取长补短,采撷众华,丰富自己。因此他们都在各自学派的基础上,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实际上,他们之间在其演奏风格的某些方面已经互相接近。再有,许多小提琴教授每参加一次国际竞赛会归来后,立刻根据竞赛会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就促使历史上形成的不同学派逐渐趋向统一。
在19 世纪的最初数十年中,确立了一种新的持琴法——演奏者将下颚放在系弦板的左方。这种姿势引起了演奏者头部、上身与两手姿势的重大改变,同时也决定了小提琴的倾斜位置(便于在G弦与各高把位上演奏的位置),决定了持琴的手的肘部偏向右方以及握弓的手的肘部的较高位置(离开身体)。这就为在各高把位中的演奏的广泛发展,换把指法的拟订,以及小提琴发音力度与色彩范围的扩大创造了一切必需的前提。这些情况就导致了小提琴构造上的许多变化,以及由杜特在18世纪后半叶所进行的弓子的根本改良。更窄与更长的另一种斜度的琴头和指扳代替了宽的与短的琴颈与指扳,这就确保了动作上的极大自由与不受拘束。1820年由斯波尔发明的腮托,对小提琴换把与华丽的技术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此一时期,主要受到两支主流的影响,一为法国学派和积极拓升其演奏水准与训练,形成一股以巴黎音乐院为中心之新势力;另一则为帕格尼尼挟其惊人的琴艺,突破了当时之技巧范畴,重新建立小提琴技术的新标准。法国学派经由列克莱尔、加维尼斯两人为之奠基,再经维奥蒂赋予新的生命,其后则由维奥蒂之数名弟子:罗德、克莱采尔、白耀发扬光大;由于上述三人皆任教于巴黎音乐院,且共同出版了一套教材,促使巴黎音乐院成为当时欧洲最正统提琴训练之重镇,当时有心学琴者,必至巴黎音乐院求教。
如果您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咨询尚坤老师
上一篇:十首适合宝宝听的古典音乐
下一篇:小提琴故事之小提琴的力量

课程推荐
-
★
少儿小提琴考级(5-16岁)专业艺考培训课程
3343人报名
-
★
成人小提琴辅导(17-40岁)演奏速成培训课程
2914人报名
-
★
小提琴特长生升学考试(小升初/中高考)突击培训课程
1026人报名
-
★
幼儿小提琴启蒙(3-4岁)零基础入门课程
1634人报名
-
★
老年小提琴课程(50岁以上)健康休闲课程
2177人报名
-
★
中提琴考级培训(9周岁起)专业艺考课程
875人报名
-
★
中提琴培训(9周岁起)零基础入门课程
1079人报名
-
★
室内乐四重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演出排练
1302人报名
-
★
大提琴考级培训(7岁起)专业艺考课程
659人报名
-
★
青少年大提琴培训(7-16岁)零基础入门课程
964人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