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尚坤小提琴,我们专注小提琴培训

13911521529

全国咨询热线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琴艺资讯

1月5日,音乐史上的今天

时间:2012-01-05 来源:本站

咨询电话

周淑安

 

1974年1月5日,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周淑安病逝。

 

周淑安于1894年5月4日诞生在鼓浪屿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举人,父亲周之德是深受人们敬佩的基督教牧师,母亲谢氏是南洋归侨,勤俭贤惠,心地善良,育有二子四女。周淑安是幼女,她的大哥周森友是留美医学博士,二哥周辨明博士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留学美、英、德等国,曾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文字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49年应聘为新加坡大学教授,定居新加坡。

 

周淑安在孩童时代便显露了音乐天赋。当时,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她只能在教会里接触到一点音乐,她的二姐在教堂弹钢琴,她便跟姐姐学认五线谱,并学习弹琴和唱歌。1907年,周淑安考入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1908年10月30日,美国舰队访问厦门一周,清政府在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场,搭建了15座牌楼和帐篷,作为欢迎的主会场。14岁的周淑安在招待会上领唱美国国歌,大受美国舰队司令额墨利的赞赏,他说:“就是美国小孩,也很少能唱得这么好!”

 

1911年,周淑安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了进一步求学,她于1912年前往特别重视音乐教育的上海中西女塾读书。这时,她的大哥周森友已学成归国,在上海挂牌行医,二哥周辨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热爱音乐的大哥常在家中与亲友练习唱歌,周淑安视谱能力很强,是连弹带唱的钢琴伴奏。二哥的一位漳州籍同学胡宣明,也常来凑热闹,并认识了周淑安。胡宣明在大学毕业之后,考入清华学校,后公费赴美国留学,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成为第一个在这所名校学习的中国人。

 

淑安在上海中西女塾学习两年后,听说清华学校招考第一届女子公费留学生,便与高年级同学一起去应试。在十项考试之中,有一门法文,从未念过法文的周淑安,跟着二哥周辨明突击学习了两个月,便去应试,居然全部课程都顺利过关。她成为我国第一批10名公费留美女学生之一。

 

1914年夏,10名女学生乘“中国号”轮船抵达旧金山。周淑安先进入大学预科布拉津学院进修英文,一年后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主修美术、音乐、语言,1919年毕业,获哈佛大学文学士学位。与此同时,她还在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进修声乐、钢琴和视唱练耳课程。1917——1919年间,每逢暑假,她便到康奈尔大学办的音乐师范学院学习音乐教授法、合唱指挥和作曲理论。1919——1920年,她又到纽约音乐学院进修声乐,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选修社会工作课程。为了博大专深、精益求精,她入名校,从名师,发奋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几乎到了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的地步。1920年毕业后,她顺道游览了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大大开阔了艺术眼界。这年秋天,她乘轮回到上海,与中国第一位公共卫生专家胡宣明博士结婚。他们搬入愚园路居所,购置了一台三角钢琴。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广州市市长孙科,特聘胡宣明到广州任中国第一个建立的城市卫生局局长。周淑安随夫前往,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员。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胡宣明夫妇只好回到上海。胡宣明在黄炎培的赞助下,任“中国卫生教育会”总干事,从事卫生宣传和教育工作。1923年,他们的儿子胡伯亮出世。1923——1925年间,周淑安在上海师从一位俄罗斯歌剧演唱家进修声乐,并在中西女塾任音乐教员。1925——1927年,周淑安回到故乡,任厦门大学音乐研究员兼合唱指挥,成为厦门大学历史上最早的音乐教师。

 

1925年,胡宣明感到自己的公共卫生学造诣不深,决定借资再度赴美留学。1927年秋,周淑安带着4岁的儿子,到美国与丈夫团聚,并在著名的巴尔的摩匹巴底音乐学院,师从意大利著名声乐家、声乐系主任米涅蒂进修声乐。1928年,胡宣明决定回国服务,从纽约乘轮经巴拿马运河到旧金山,同年,一家三口回到上海。胡宣明在上海医学院任教授,周淑安在家里私人教授音乐,并兼任母校中西女塾合唱指挥。

 

1928年底,上海也和欧洲许多大城市一样,举行舒柏特逝世100周年合唱比赛,参赛者大都是居住在上海的各国侨民,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国际比赛。有“艺术歌曲之王”美誉的浪漫派作曲家舒柏特,所作歌曲都有故事背景,既延续了部分古典乐派的风格,形式上又比较自由,层次很多,变化丰富,可以让演奏、演唱的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要很好地理解、把握并表现其作品的精髓,并非易事。周淑安指挥的中西女塾合唱队,发挥良好,把握准确,声情并茂,力挫群雄,压倒了素负盛名、趾高气扬的英国、法国、俄国和德国代表队,获得头奖。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指挥是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梅百器,此人音乐素养很高,曾为中国造就了一批钢琴人才。他认为中西女塾合唱队表现优异,大加赞许,当即函约中西女塾合唱队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音乐会的演出。应当说,这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殊荣。需知,30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上海足球代表队都输给了上海西侨足球队。那么,这一次,中国人同外国人比赛演唱舒柏特的歌曲,能够拔得头筹,就大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了!

 

1927年,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肖友梅(1884——1940)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1928年,肖友梅聘请周淑安任声乐组主任。当时,该校的钢琴、小提琴组主任都是外国人,声乐组主任居然由一位中国女性来担任,自然异乎寻常,也埋下“枪打出头鸟”的祸根。周淑安以极大的热情、超负荷地工作着。她除了教声乐主科外,还担任合唱指挥和指导视唱练耳,举办音乐会时,还给独唱的学生作钢琴伴奏。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家廖辅叔教授回忆道:“音乐会上的合唱节目到了,她走到台上,指挥棒一挥,合唱队成员的精神立即振作起来,大有万窍齐号、山鸣谷应的声势,为整个音乐会生色不少。”

 

周淑安的教学十分认真负责,而且善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生中谁的鼻音太重,谁的声音太粗,谁又容易跑调,她都心知肚明,一一指点迷津。她自己也开过独唱音乐会,但更多的是声乐教学和合唱指挥。她的天然音质不算美,音量也不够饱满,但她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加上对音乐的理解相当深刻,掌握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弥补了先天之不足。她教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即吐音咬字十分清楚,一丝不苟,唱外国歌曲的时候,更让外籍教师们赞赏不已。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声乐艺术,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认真向民族戏曲学习,悉心研究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学习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坚持“以字行腔”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追求中国艺术意境和民族艺术气韵。

 

周淑安敬业乐群,爱生如子。她发现班上有一个叫胡然的学生,学习用功,成绩优异,但上课经常迟到,经过了解,才知道他家境贫寒,为了节省车费,步行上学。于是,周老师自己出钱给他买了一张电车季票,让他能准时、安心地学习。当时,上海电车不卖月票,只卖季票,一张季票的价钱就是一个小职员一个月的工资。后来,俄国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来校任教,她又以学生前途为重,慨然让这位学生转到苏石林班上学习。这种博大的胸怀,比经济支持更难能可贵。胡然以后成为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是湖南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人兼校长。另一位学生唐荣枚以18岁的虚报年龄考入上海国立音专的声乐特别选科,经胡然介绍师从周淑安教授。周淑安教授看到唐荣枚家境清寒,便特许她每学期只交1/3学费——20元。唐荣枚后来成为我国性命的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

 

周淑安爱读中国近代史,读到了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公然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义愤填膺。她想起了她在鼓浪屿的一段经历:她曾经跟一位英国女教师学弹钢琴,后来,女教师回国了,周淑安继续与她保持通信来往。一知道英国这么欺负中国,她便写信去骂这位老师。女老师回信说,英国政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严重的罪行,英国人民也同样反对英国政府的不义行为,希望能得到谅解。于是,周淑安原谅了女老师,并与之长期保持友好关系,表现了疾恶如仇而又是非分明的态度。

 

与此同时,周淑安还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特别是儿童歌曲。列为国立音专学校丛书的《抒情歌曲集》、《恋歌集》各收有6首配钢琴伴奏谱的歌曲,均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著名学者赵元任(1892——1982)非常赞赏这些具有民族化的艺术歌曲,说“(周淑安的)《乐观》(胡适词)是个很有音乐价值的作品。”

 

1932年,中华慈幼协会以五线谱印行了她的《儿童歌曲集》,收入了配钢琴伴奏的歌曲54首。这在30年代的中国,是一本难得的、有分量的儿童歌曲专集。作者在《自序》中说:“(我)深感儿童歌乐教材的缺乏……从陈鹤琴的《儿童图画诗歌集》、小学国语教科书、国立音专的校刊及其他诗歌中,选出适合儿童心理及学力的歌词50余首,乘天然的兴趣,信笔直书,作成歌谱。”

 

著名音乐家黄自在这本歌曲集的序言中,对周淑安的一些创作歌曲作了具体的分析:“《早晨歌》中钢琴伴奏最后一句,岂不是描写‘树上小鸟’的叫吗?《小老鼠》歌末句下行半音阶岂不是描写小老鼠‘咕噜咕噜滚下来’吗?再如《天地宽》中‘乘船航大海’句波动式的伴奏暗示划桨;‘骑马上高山’跳跃式的伴奏授意奔蹄,也是同样的明显。”“其他各曲中用音乐来增加诗的表情,像上面那样刻画毕肖、淋漓尽致的地方不胜枚举了。”“音乐与诗的情感是完全吻合的。”“像这样的歌曲,才可算艺术作品,才能给我们认识音乐的真意义。”这本歌曲集经过删补,于1935年由开明书店分成四册出版,共有58首歌曲,分为线谱与简谱两种版本,均无钢琴伴奏。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淑安创作的摇篮曲《安眠歌》,词用厦门家喻户晓的方言童谣:“呵呵困,一暝大一寸;呵呵惜,一暝大一尺。”两句词,反复唱八遍。厦门大学音乐系的周畅教授评论道:“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首花腔歌曲,配上很单纯的钢琴伴奏(右手基本上和歌曲旋律一致,左手基本上分解和弦音),用近代作曲手法去发挥民谣,这基本上是‘国民乐派’的做法。”

 

周淑安在抗战前还选编了《英文复音合唱歌选》(1931年)、《舒柏特歌曲集》(四册,1936年)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其他作品则毁于战火中。此后一直到1965年间,她还创作、翻译了许多音乐作品,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全被毁了。好在,她的论文《我的声乐教学经验》刊于1963年出版的《音乐论丛》第四辑,尽管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已能看到周淑安的取精用弘、良工心苦和诲人不倦的品格。对于发展中国合唱艺术,周淑安倾注了她的全部热情和心血,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她担任多年的合唱指挥,并且将一些中国民歌编成四部合唱,亲自指挥学生们演唱,《箫》就是其中的一首。

 

上海沦陷,她到了重庆乡下。过去的学生,有几位已是音乐界的领导人,他们数次以最好的条件请她复出授课,她都婉辞拒绝。她宁愿在乡下料理家务,进行音乐研究、创作和翻译,有时间则教教乡村小孩唱歌。因为,她已看透了那个龌龊的社会,宁静致远,澹泊明志!

 

1948年春,她的儿子胡伯亮赴加拿大多伦多皇家音乐院学习。她的丈夫胡宣明对国民党政权也早已失望,坚辞福建省国大的提名,提早退休,告老回到上海。周淑安在上海允中女子学校教音乐,并在家中教授声乐与钢琴。夫妻两人,相依为命,过着清寒的日子。

 

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聘请在加拿大留学的胡伯亮为钢琴系教授。胡伯亮遵从父母的意愿,回国参加建设事业。沈阳音乐学院久慕周淑安的大名,想乘此机会把她请去东北,但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她坚辞不出。后来,胡宣明考虑,年近七旬,晚年最好能与独生儿子生活在一起。周淑安又经她的学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介绍、推荐,便应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之邀,于1959年到该院任教授,时年已65岁。

 

当时,有些人认为她已过退休年龄,恐怕难于胜任工作。可是,她上任后,工作热情和干劲,都不输给年轻人。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精心教学,有时一个上午要给四个学生流水作业式地上课,每节课后都不休息,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为生病的学生补课。她积极进行声乐民族化的研究,选用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民歌以及革命歌曲作为教材。她的教学质量既高,要求又严,所以学生进步快、收效大。有几个声乐学生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她的指导下,几个星期便迎刃而解了。不久,她就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人们看到她那宝刀未老、老而弥笃的顽强精神,视她为良师益友。她被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1960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会见了许多新朋旧友,心情十分爽朗。

 

但是,好景不长,厄运来临。1965年,周淑安的丈夫胡宣明因脑溢血病逝。第二年,“文化大革命”爆发,72岁的周淑安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天天作检讨,日日写检查,工资被扣压,每月只发给18元生活费;下放农村,75岁的老人到冰冻半尺的井台去挑水。这样折磨了三年,周淑安的身体和精神几乎全都崩溃了。

 

周淑安的儿子胡伯亮因病于1962年“自动离职”,“文革”期间在上海因“国际间谍”被隔离审查,无法与母亲通信。1969年他忽然收到母亲语无伦次的来信,读后大惊失色。他赶快写信给沈阳音乐学院领导,请求批准其母亲退休,回上海养病。但却以“强行动员,退休回家”处理。遭到诬陷和迫害,致使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母亲要长途跋涉,可是儿子还在“隔离审查”之中,不准离开上海去接她。真是情何以堪!儿子只好委托亲戚到沈阳去接回母亲。1970年,周淑安刚回到上海时,神情呆若木鸡,幸好不久便恢复正常。“文革”中,胡家被抄砸三次,连住房也被没收、占用,只留晒台上面搭出的阁楼,面积不到9平方米。周淑安同儿子、儿媳及三岁的小孙女胡忆仁三代四口同堂,尽管条件很差,但全家能够在劫后余生,团聚一起,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1973年,周淑安收到多年老友赵元任从美国寄来的信,说他将回国一趟,5月份到上海时一定来看她。赵元任一到上海便要求会见周淑安,但有关方面知道她家实在见不得外宾,便骗赵元任说周淑安不在上海。如此一连两次,到了将回美国前夕,他对有关方面负责人坚持说:“周淑安一定在上海,因为我收到她的信了。”有关方面见瞒不住了,才不得不安排他们会面。既然家里不好相会,便用小汽车把周淑安送到和平饭店。胡伯亮要求陪同,里弄干部不但不准,连扶母亲下楼、送母亲上车都不行!赵元任见到周淑安那副龙钟憔悴、诚惶诚恐的神情,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共进午餐、叙旧畅谈之后,赵元任夫妇便径往虹桥机场乘飞机,悻然离开中国。后来,赵元任对朋友们说:“我这次回国虽有各界的热情招待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但整个旅程的顶峰,却是与周淑安的会面。”

 

1974年1月5日,这位对中国现代音乐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又饱受磨难的老人,在凄凉寂寞中与世长辞。一生怀瑾握瑜,身后化作雪魄冰魂!1月9日,亲友们在上海龙华火葬场为周淑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参加的人真不少,花圈摆满了大厅。人们怀念着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她是名教授、“官太太”,留学美国多年,又住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可是生活十分俭朴,不烫头发,不讲究衣着打扮,常穿深暗的单色旗袍,偶尔带点暗花。她的话语不多,很少发怒,从不用刻薄之词损人,不搬弄是非,不背后议人,对人宽厚真诚,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从不计较金钱、地位,亲友和学生受过她的恩惠者很多,可她从不标榜自己。她丝毫没有架子,保姆病了,她亲自服侍;旧衣服送人,她都要洗好补好,她说这是母亲的影响。她见一位佣人的儿子很有才华,便设法培养和资助他上大学。人们提到这些事,都不免痛哭流涕。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啊!

 

而更重要的,是她培养了那么多杰出的歌唱家、音乐家,建国前后著名的中国声乐界四大名旦,就有三人是她的学生——喻宜萱、张权、郎毓秀;著名音乐家胡然、孙德志、吕骥、洪达琦、劳景贤、唐荣枚、陈玠、江桦等均曾就学于她的门下。她的品格,她的学识,她的事业,她的风范,在她的一代代学生中延续,薪传,发扬光大……

#p#副标题#e#

毛里奇奥·波利尼

 

1942年1月5日,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大师毛里奇奥·波利尼出生于米兰。

 

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Pollini1942-)是现代意大利著名钢琴家。如果要评选当今国际乐坛10位最伟大的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Pollini)一定榜上有名。

 

毛里奇奥·波利尼如果要评选当今国际乐坛10位最伟大的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一定榜上有名。波利尼1942年出生在米兰。父亲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也是一位音乐素养颇高的出色小提琴手;母亲是一位业余歌唱家。

 

波利尼5岁起跟随卡罗·罗纳蒂学习钢琴,9岁在米兰举行了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被誉为音乐神童。进入米兰音乐学院之后,拜著名教授卡罗·维德索为师。

 

波利尼1957年在米兰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肖邦的练习曲,引起关注。翌年,15岁的波利尼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了第二名,当年第一名空缺。1959年波利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0年参加了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在参赛的89名选手中,波利尼年龄最小。面对高手云集的肖邦大赛,波利尼以其出类拔萃的演奏荣获第一名。对此,比赛评委主席——钢琴大师阿瑟·鲁宾斯坦无比感慨地说道:“如果论技术,真不知我们在座的评委中有谁能弹得比他还好。”

 

波利尼籍此声名鹊起,世界各地的邀约纷至沓来,获奖同一年,他开始在欧美各国巡演。巡演中结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如卡尔·伯姆、卡拉扬、科林·戴维斯等,在与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的合作中,阿巴多对他的演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其受益匪浅。随即波利尼决定要淡出舞台、潜心苦练——退隐8年,多方求教,并拜在著名钢琴大师米凯朗基利门下重新学习手指触键等技法。

 

重返舞台的波利尼,演奏技艺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演奏曲目大大拓宽。1968年在伦敦伊丽莎白音乐厅演奏肖邦《24首前奏曲》轰动英国,大有中国武侠重出江湖、扫平天下之势。《经济时报》评论家说:“这是我平生听到的最伟大的演出。波利尼在隐退8年的刻苦训练中,技巧已炉火纯青。他的音乐不再是一面体现个性的镜子,而是一把能击中人心的利剑。”波利尼从此跻身于国际顶尖钢琴演奏家的行列之中。此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他首度来华。

 

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从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到近现代作品均有涉猎,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曼佐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深受好评。波利尼天生一双大手,微微张开就可以轻松地覆盖键盘上的八度音程,有人戏称“波利尼有11根手指”。

 

与很多当代钢琴大师一样,波利尼也是一位既弹琴又指挥的“双料音乐家”,自1978年首次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后,成功指挥过多场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波利尼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最经典的是肖邦《夜曲》全集,据说在波利尼之前,还没有一位意大利钢琴家演奏过肖邦《夜曲》全集。波利尼被誉为是演绎肖邦音乐的权威。不仅如此,波利尼也擅长演奏幅度、力度较强的作品,波利尼在演奏中总是在竭力追求音乐的最完美呈现。

 

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从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到近现代作品均有涉猎,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曼佐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深受好评。波利尼天生一双大手,微微张开就可以轻松地覆盖键盘上的八度音程,有人戏称“波利尼有11根手指”。他演奏的古典作品精益求精,并对现代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也有广泛的涉猎,如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及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钢琴作品等。与很多当代钢琴大师一样,波利尼也是一位既弹琴又指挥的“双料音乐家”,自1978年首次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后,成功指挥过多场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波利尼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最经典的是肖邦《夜曲》全集,据说在波利尼之前,还没有一位意大利钢琴家演奏过肖邦《夜曲》全集。波利尼被誉为是演绎肖邦音乐的权威。不仅如此,波利尼也擅长演奏幅度、力度较强的作品,波利尼在演奏中总是在竭力追求音乐的最完美呈现。

 

意大利钢琴大师波利尼在保利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这是波利尼第一次来华献艺,他特意提前抵京。波利尼接受采访时称,他之所以临时将莫扎特的演奏曲目全部更换为李斯特的作品,是因为李斯特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北京的氛围以及本场音乐会的基调都很搭配。

 

据音乐节工作人员介绍,波利尼中国首演原本是2003年第六届北京音乐节的重量级项目,无奈他在SARS之后宣布退出音乐节,让北京的乐迷们一番感叹唏嘘。波利尼此次自带钢琴和调音师,所入住的酒店也必须为他安排一架练习用琴,演出成本之高堪称历届北京音乐节之最。波利尼属于字斟句酌、冷漠严谨、一丝不苟的艺术家,准备得火候不够,则绝不肯轻易示人,而且多数情况下必须自带钢琴和调音师,一向被认为是“毛病”最多、最难伺候的钢琴家,所以他在欧洲的演出场次也较为稀少。但在昨天的采访中,这位老者并没有表现出苛刻的一面,谈话时的语气和眼神中显得很祥和。说到演奏风格和钢琴的选择,他说坚持只选择适合自己的。“此次带来的琴并不属于我自己,而是我的调音师的一架演奏琴,因为这架琴的音色更适合我所演奏的曲目。”

 

演出的曲目早在签订演出合同时就已确定,但在前几天波利尼还没到北京时,表示要把音乐会中莫扎特的曲目全部换成李斯特的。波利尼解释道,主要原因是李斯特的曲目更适合用钢琴语言来表述。“我第一次来中国,感觉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的曲子与莫扎特所代表的古典乐派相比,更为搭配北京整个的氛围以及本场音乐会的基调。”波利尼将演奏李斯特的名曲《乌云》。

 

另外,波利尼还选择了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一些作品。“勋伯格的特点是比较有异域风格,代表了从古典到现代转变的一个过程,而且观众在平时很少听到。我将演奏他的6首钢琴练习曲。”此外,波利尼还将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充分展示个人演奏风格的多样性。

#p#副标题#e#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1931年1月5日,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出生。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年1月5日—)是一位奥地利钢琴家。他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古典钢琴家之一。

 

布伦德尔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现捷克共和国)的威森伯格市(Vízmberk德语:Wiesenberg,现Loučná nad Desnou市)。布伦德尔的家里没有人从事音乐。六岁时,全家搬到萨格勒布(Zagreb),布伦德尔开始学琴。1943年迁到奥地利格拉茨(Graz),布伦德尔在那里就读音乐学院并接受私人作曲课程。14岁那年被派往南斯拉夫挖战壕。结果冻伤被送进医院。十六岁以后他没有再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

 

战后,布伦德尔在作曲的同时继续弹钢琴、绘画。在钢琴方面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除了艾德温·菲舍尔(Edwin Fischer)和爱德华·施托尔曼(Eduard Steuermann)的几堂大师课再没上过其他正式的钢琴课。

 

布伦德尔十七岁在格拉茨举办了他的第一场公开独奏会。独奏会被命名为《钢琴文献中的赋格曲》(The Fugue In Piano Literature),在会上演奏了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的赋格作品和几首自己作的曲子。在那之后,他放弃了作曲,开始专攻钢琴。 1949年,布伦德尔参加在意大利波尔查诺(Bolzano)举行的费鲁西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钢琴比赛,获第四名。1950年搬到维也纳。21岁时录制了他的第一张唱片,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的第五号钢琴协奏曲。之后他又录制了一系列的录音,包括3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一套在VOX,两套在飞利浦),李斯特、勃拉姆斯、罗伯特·舒曼和舒伯特等人的作品。与绝大多数的古典钢琴家不同,他很少录肖邦,只录过几首波罗乃兹舞曲(有趣的是这几首录音却广受称赞)。

 

布伦德尔在Vox唱片公司留下了大量的录音,其中以他第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最为著名,但他在70年代之前并没有长期的录音合约,也很少到奥地利之外演奏。他的转机出现在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大厅(Queen Elizabeth Hall)举办的贝多芬作品独奏会后,演出完第二天,三家大唱片公司同时给他的经纪人打电话。不久之后他搬到了伦敦。从那时起他的声望大增,开始大量地录音。

 

近年布伦德尔多与年轻的钢琴家如保罗·刘易斯(Paul Lewis)、提尔·费尔内尔(Till Fellner)等人合作,还与他的儿子——大提琴家阿德里安·布伦德尔(Adrian Brendel)一起录制了唱片。他也发表诗歌,他的作品被安德鲁·莫申(Andrew Motion)拿来与米洛斯拉夫·赫鲁伯(Miroslav Holub)的风格相比。布伦德尔现居住在伦敦。

 

布伦德尔的演奏有时候会被形容为在解析音乐,对此他表示作为钢琴家的首要任务是尊重作曲家的意愿,而不是表现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见解。他说:“我对作曲家负责,对作品更要负责”。他举了他的老师艾德温·菲舍尔、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Cortot)、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和指挥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等人作为具有感染力的代表。

 

布伦德尔被认为是现今德国古典作曲家如贝多芬、舒伯特和莫扎特等人作品最具思想性的诠释者。他较少演奏20世纪的作品,但他的名字与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钢琴协奏曲紧密相连。近年来,因为关节炎的缘故,他不再演奏对身体要求较高的曲子如贝多芬的《锤子钢琴奏鸣曲》(Hammerklavier Sonata)。

#p#副标题#e#

林海

 

1969年1月5日,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林海出生。

 

林海4岁开始学钢琴,作曲家父亲发现,他天生一对拥有绝对音准的耳朵,从此,钢琴成为一生的事。6岁创作钢琴曲。7岁登台演出。9岁同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并童年离开老家,自己一个人在北京念书,「最有天分却最不用功」。1988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就读 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1989年经国际选拔获准参加第八届范.克莱本(VAN CLIBURN)国际钢琴大赛(国际五大钢琴赛事之一) 成为代表中国的唯一选手并进入该赛前十名。199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毕业 获学士学位。1992年与台湾著名音乐人范宗沛先生成立MUSIC GATE 音乐工作室。同年开始与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合作 出版个人专辑及各类型音乐专辑数十张。获台湾金曲奖及各类提名无数。1995年与台湾著名音乐人李寿全及BMG唱片公司合作出版个人钢琴专辑《城南旧事》《日月西东》。1998年成立听觉林海新音乐工作室(EMOTION MUSIC)至今。

 

两岸最受瞩目钢琴才子的林海,乐评人说他是个右手东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乐家。

 

“有着肖邦的气质,以及德彪西的慵懒与优雅。”

 

“具有George Winston亲和而强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丰富而充满想像的思考性。”

 

二十岁从全国竞赛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美国范·克莱本(VAN CLIBURN)钢琴大赛,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入围准决赛的中国人。9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林海游艺于古典、New Age、现代、爵士多风格之间,琴音流露出干净、空灵、温暖、恬静、自然的况味。

 

自92年从事音乐制作以来,林海创作了大量各种类型的纯音乐,影视配乐作品,并先后帮王菲,王力宏,那英,许茹芸,黄品冠,老狼,丁薇,叶蓓,高晓松,谷峰,阿朵,李宇春,尚雯婕,刘沁,刘著等歌手编曲制作歌曲。特别在纯音乐领域,包括跨界音乐,NEWAGE,JAZZ,新民乐等,林海在大陆乐坛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地位。已出版的数十张个人音乐专辑在华语乐坛音乐制作领域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创作的主题曲《琵琶语》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乐评人说他是个右手东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乐家;「有着萧邦的气质,以及德彪西的慵懒与优雅」;「具有乔治_温斯顿亲和而强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丰富而充满想像的思考性。」他游弋于古典、New Age、现代、爵士多风格之间,乾净、空灵、温暖、恬静、自然。淡淡流露的文学况味,让乐曲飘散著人文气质,朴素、简静的创作风格,再现了他自己的心灵世界。

如果您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咨询尚坤老师

尚坤老师的微信

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上的其他媒体,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学提琴找尚坤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13911521529

返回顶部
电话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