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尚坤小提琴,我们专注小提琴培训

13911521529

全国咨询热线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琴艺资讯

1月6日,音乐史上的今天

时间:2012-01-06 来源:本站

咨询电话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

 

1872年1月6日,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出生。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кря́бин),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既是神秘主义者,也是无调性音乐的先驱,二十世纪初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1872年生于莫斯科,父亲为律师,母亲为优秀钢琴家。本人为钢琴演奏神童。早年被录取为莫斯科军官预备学校学生,但同时随兹韦列夫学钢琴。1888年进莫斯科音乐学院,随萨福诺夫学钢琴,随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作曲。还在音乐学院求学,即已引起出版商别拉耶夫的注意,以优厚条件出版他早期的作品,并于1896年资助他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举行钢琴独奏会,专演本人的作品。1898-1903年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教授。但他越来越厌烦这一职业。1903年得过去的某个弟子提供年金,从此移居瑞士。1906-1907年赴美巡回演出,与库谢维茨基结识,从此成了他新的出版人和拥护者。1908年在布鲁塞尔受通神论和神秘主义的影响,从此时起,把他的作品看成是导致一种最终会伴随有大变动的“狂喜至极神秘意境”所作的准备。1910年偕库谢维茨基乐队在俄国各地巡回演出。1911年又和门盖尔贝格领导下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自己的作品。1914年为他的《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上演去伦敦,指挥为伍德。1914年再度去俄国各地巡回演出,后来生病,1915年因嘴唇长瘤发展成败血症去世,年仅43岁。

 

斯克里亚宾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在他1岁的时候患肺结核不幸去世。他的父亲因公远赴土耳其,把尚在襁褓之中的斯克里亚宾留给了他的祖母和他父亲的姑妈。他很早就跟随尼古拉·兹维列夫(NikolayZverev)学习钢琴的课,当时拉赫玛尼诺夫也是兹维列夫的学生。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瓦西里·伊里奇·萨夫诺夫(VasilyIlyichSafonov)学习钢琴,随安东·阿连斯基(AntonArensky)以及谢尔盖·塔涅耶夫(SergeiTaneyev)学习作曲和乐理(这两位也曾教过拉赫玛尼诺夫)。

 

斯克里亚宾的手很小,刚刚能够到一个八度(也因为这一点,后来他的手在练习要求跨度更大的曲子时受伤),但那时他还是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钢琴家。早期的斯克里亚宾对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的超人理论很感兴趣,后期又转向通神论,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观念深受这两者的影响。1909年—1910年,斯克里亚宾定居布塞塞尔期间,开始关注代尔维尔(Delville)的神智学者运动,并研读了他所作的关于海伦娜·博拉瓦茨基的书籍(Samson1977)。

 

身为神智学者同时也是作曲家的戴恩·鲁迪雅(DaneRudhyar)写斯克里亚宾是:“复兴的西方文化新音乐的伟大先驱,未来后辈音乐家之父”(鲁迪雅1926b,899页),也是给“拉丁反对分子和他们的门徒,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那一伙人的教条音乐”(同上900-901页)的一剂解药。忧郁症困扰了斯克里亚宾一生,最终他在莫斯科去世,死因是割破嘴唇的伤口导致了败血病。他在去世前一直在策划一个多媒体作品,并准备在喜马拉雅山上表演,他认为这样可以开启世界末日,“这种宗教意义上所有艺术形式的辉煌大融合,将宣告新世界的诞生。”。

 

最终这个作品和这项神秘活动(Mysterium)都未能实现。斯克里亚宾可能是瓦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Molotov,俄国政治家,莫洛托夫鸡尾酒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舅舅。莫洛托夫的本姓是斯克里亚宾。西蒙·蒙特费奥雷(SimonMontefiore)所著的斯大林传中说莫洛托夫和作曲家除了姓氏没有半点相似之处。擅长演绎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索夫罗尼茨基(VladimirSofronitsky),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和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Richter)。

 

从音乐学院毕业后斯克里亚宾以钢琴家的身份游历欧洲,他所建立的感性绚丽的钢琴风格与拉赫的清晰准确有力和理性大相迥异。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回忆斯克里亚宾在琴键上的惊人表现时说,“当他快速滑掠过那些琴键时,手指的动作令人觉得象是一只正在疾行的蜘蛛。”当斯克里亚宾想要弹出深沉的音量时,他的手腕位置低垂使十个手指完全沉浸在键盘里。他很有技巧地控制手指并以适度的力量弹出各种音色,或犀利或柔和或丰富。二十六岁那年,斯克里亚宾受聘为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这其间他将肖邦风格揉入俄罗斯音乐血脉,创作了一系列所谓“新肖邦”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典雅抒情具有个人风格。此外他还创作了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

 

1898年斯克里亚宾的创作风格发生转变,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明显打破以往的音乐结构而呈现“点画”风格——轮廓模糊,含义诡异。同时他循着这条路开始创作大型作品,1901年时他已创作了两部交响乐。这一时期他开始大量阅读尼采作品,继而着迷于通神论著作转向东方神秘主义哲学——“在神秘的古代那里存在过真正的秘密和神性。”他开始把音乐当作某种神秘的宗教仪式来思考。

 

另外,象征主义诗歌也吸引着斯克里亚宾,他和同时代的象征主义诗人伊万诺夫、贝莱和布罗克等过往甚密,尤其是布罗克对斯克里亚宾影响很大。这位二十世纪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并非象斯克里亚宾一样是个通神论者,他对后者的影响在于极端的悲观厌世倾向和虚无主义思想,这与斯克里亚宾笃信的印度神秘宗教哲学宣称的末世论存在某种契合,而斯克里亚宾自己则希籍由灵性上的自我发展逐渐达到与神同化。两位大师在艺术上互动使斯克里亚宾构想创作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他将其称为“奥秘”(Mysterium)——充满颜色,气味,舞蹈,宗教冥思和磅礴的合唱。

 

世纪交替后不久,斯克里亚宾开始在音乐创作中大胆尝试发展他的出世神秘主义风格,这一风格主宰了他的后期作品。1903年他的第三交响曲和第四奏鸣曲实验新的和弦技巧,包括属变和弦,变化的九和弦和“神秘和弦”,不和谐音的相互叠加使键盘演奏变得异常困难和复杂,而神秘主义元素于其中隐现闪烁。取名“圣诗”的第三交响曲运用宏大的乐队,表达肉体的欢愉、神性的起舞、造物的意志。斯克里亚宾自己认为这部交响乐是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这是我第一次在音乐中发现光,我第一次体会到欢乐中的沉醉、搏斗和窒息。”他不时在乐谱上注解道“发光地,闪光渐强。”斯克里亚宾的私生活也随着他的神秘主义思想发展而潜移默化。他逐渐养成了一些奇怪的癖习,例如强制性洗手癖,触摸钞票前一定要戴手套;他花在化妆间的时间几乎和女演员一样长,检查皱纹、担心脱发;疑心病不断加重。他抛弃道德束缚犹如瓦格纳。他相信“做自己所想比不做困难得多”,所以“做自己所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1904年他抛弃了妻子和四个孩子,和学生塔蒂爱纳生活在一起,并宣称此举也是“为艺术献身”。但是他的妻子维拉(也是一位钢琴家)拒绝和他离婚,这导致斯克里亚宾和塔蒂爱纳在其后的五年间流亡国外。

 

1907年初斯克里亚宾把塔蒂爱纳接到美国,立即被当地媒体抓住小辫,阿特舒乐哭丧着说“你这样会毁了我的”,并递上两张下一班去欧洲的船票。这样这位哥萨克肖邦只在新大陆停留了短短四个月。短暂羁留巴黎后,他们落脚在洛桑。在洛桑的时候他们一度陷入经济窘境,好在很快得到富裕的指挥家寇舍维茨基的帮助。他邀请斯克里亚宾作为钢琴家出席他的演出,并约请斯克里亚宾创作一部“天和地”的作品,斯克里亚宾便向他描述构思多年的“奥秘”:这部艺术作品中的终结者,它将综合所有的艺术形式——声音、视觉、嗅味、触觉、舞蹈、布景、乐队、钢琴、人声、光线、雕塑、色彩,将使所有的知觉进入催眠状态。二人达成协议,寇舍维茨基每年提供五千卢布的资助,以帮助斯克里亚宾在五年内完成这部伟大的作品。同时,在这五年内,寇舍维茨基将出版斯克里亚宾所有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包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斯克里亚宾定名为“普罗米修斯:火之诗”。

 

“普罗米修斯”运用了钢琴、合唱和色彩背景——随着乐曲的情境将光色投在舞台上的荧幕。这是斯克里亚宾首次在舞台上实践音乐和色彩的合成,1911年3月由寇舍维茨基在莫斯科指挥首演。为了“普罗米修斯”的首演,斯克里亚宾于1910年离开洛桑回到俄罗斯,并在那里终其一生。俄罗斯有分化音乐阵营的传统,此时已不再是老柴和五人团之争了,而是拉赫和斯克里亚宾分庭抗礼。由于斯克里亚宾行为骇俗、思想灵异、手法背叛,难免成为口舌的焦点。而斯克里亚宾则已完全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描述第十奏鸣曲时他说,“我的第十奏鸣曲是昆虫奏鸣曲。昆虫由太阳生,……,他们是太阳之吻,……,当你以这种眼光看待世界时,宇宙是多么和谐统一。”他花了大量时间思考“奥秘”,但并非谱曲,而是考虑演出场地和音乐以外的场景配合。

 

“奥秘”将显现世界末日和人类以全新面目的重生,当“奥秘”进行到高潮,宇宙的墙将坍塌。斯克里亚宾宣称:“我将永生,我将在‘奥秘’的欢悦中窒息。”他认为自己就是弥赛亚,并计划在印度苍穹般的神庙中上演他的“奥秘”。为了准备印度之行,斯克里亚宾买来了遮阳帽和梵语字典。但一切未能如愿。1915年,在“奥秘”尚停留在斯克里亚宾的脑中,他即以一种古怪的方式死去——嘴唇长疖居然导致癌变不治。四十三岁的斯克里亚宾在不经意间离开人世或许正是奥秘的一部分吧。真正伟大的或许也正是尚未表达出来而在脑海里翻滚过无数次的作品。噩耗传来,老友拉赫也悲痛不已,并特意亲自演出一系列斯克里亚宾作品音乐会以表纪念。

 

拉赫的个人性格及音乐理念同斯克里亚宾天壤之别,他内向、保守,直至那时他仅在公开场合演出自己的作品。对于拉赫的“义举”,斯克里亚宾的热爱者表示敬佩,但他们极其厌恶拉赫的演绎。毫无疑问,拉赫是上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但他的风格与斯克里亚宾的作品相去甚远。例如第五奏鸣曲,斯克里亚宾自己弹来音乐富暗示性和挑逗的魅力,而拉赫当时的演奏,据台下的观众之一普罗柯菲耶夫反映,“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斯克里亚宾的生前好友对此出离愤怒,一位叫做阿切伏斯基的男高音欲冲上台去与拉赫理论,幸好被大家抱住。普罗柯菲耶夫想息事宁人,他一面对男高音说演绎音乐的方式不止一种,一面走到后台夸拉赫弹得出色。拉赫冷冰冰地反问,“你大概觉得我弹得很糟糕吧?”一句话结束了两人多年的友谊。

 

虽然历史上对斯克里亚宾褒贬不一,但时至今日没有人怀疑斯克里亚宾是二十世纪初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尽管斯克里亚宾没有创立任何学派,他对许多音乐家甚至其它种类的音乐都起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他集革命性和神秘性于一身,遥望便觉那是一条令人胆战心惊的道路。

 

经典曲目

 

斯克里亚宾十首钢琴奏鸣曲

阿什肯纳吉钢琴

 

作品简介:这十首奏鸣曲,应该说是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的精华,分别作于1892年、1897年、1903年、1908年、1911年、1912年和1913年。这些作品,音乐色彩斑斓且富于变化,音响十分漂亮,但演奏的难度也很大,这就构成对钢琴家们的重大挑战。阿什肯纳吉对这一套作品的演奏,充分展示出他对斯克里亚宾超凡的理解能力,不仅技巧灿烂,也力图表现出斯克里亚宾对神秘主义意蕴的追求,是一套足以令人反复咀嚼的作品。这套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马泽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这首协奏曲是斯克里亚宾第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有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与活力,与晚期作品中那种形而上学式的心醉神迷的主观狂热有很大区别。阿什肯纳吉喜爱自己同胞的作品,包括斯克里亚宾在内。他弹这些作品都是充满了感情,一切技巧都服务于感情。第一乐章弹得青春激荡,但又很优雅,很有节制。第二乐章那个美得让人心动的行板每次都能让人连听两遍。这张唱片还搭有作曲家两首著名的管弦乐作品《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与《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火之诗)。

 

斯克里亚宾《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

 

阿什肯纳吉钢琴

马泽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斯克里亚宾以“狂喜之诗”为题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用于钢琴单乐章的《第五奏鸣曲》,是他十首奏鸣曲中最流行的一首;再一种就是这张唱片上的,即他的一组三首带神秘色彩的交响诗的第四首《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和《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火之诗)。第一首《神圣之诗》可看作是单乐章或多乐章的连续演奏,有相当复杂的结构、变化无常的速度和反复再现的多重主题,因此常被认为是最难演奏的管弦乐曲之一。而《普罗米修斯》则被看作是斯克里亚宾最伟大的管弦乐的杰作,该曲取材于为人类盗得天火而殉难的希腊神话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因而又称《火之诗》。此曲乐队配器极为庞大,三管编制之外又加入钢琴、管风琴、钢片琴、特制的大铃与一个合唱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钢琴声部代表盗天火的主人公,斯克里亚宾用一个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和弦”,以其惊人的潜能,发展出无比丰富、浓郁的和声色彩及其壮丽的音响效果。

 

个人作品

 

管弦乐:《第三交响曲》(神诗)、《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火之诗)

 

钢琴曲:《升F大调第五奏鸣曲》、《升F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白色弥撒曲)、《F大调第九奏鸣曲》(黑色弥撒曲)、《b小调音乐会快板》、《即兴曲》等。

 

交响乐:c小调第3号交响曲(Op.43)

#p#副标题#e#

马克斯·布鲁赫

 

1838年1月6日,德国作曲家马克斯·布鲁赫出生。

 

马克斯•布鲁赫,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

 

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显露出杰出的音乐天赋。十四岁获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奖学金,受教于希勒、莱耐克等人。1858年回乡任教,1865年起先后任科隆音乐厅音乐指导、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亲王的乐队长、斯特恩歌唱协会指挥。1880年任英利物浦爱乐协会音乐指导。1883年回国任布雷斯劳和柏林两地的音乐指导和音乐学院作曲主任。曾先后被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布雷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08年获普赫士功绩勋章。他的创作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并受益于对民歌的广泛接触和研究。旋律优美动听,充满激情,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美丽淳朴。写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清唱剧、室内乐等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

 

在八十二岁去世的马克斯•布鲁赫(Max Bruch)经历了欧洲音乐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年代,然而他却是当时音乐发展的最坚定的抵抗者。布鲁赫出生的时候,门德尔松刚刚完成清唱剧《以利亚》,而当他在1920年去世时,马勒已经触发了交响乐的革命,斯特拉文斯基最具现代意义的《春之祭》也已经上演7年了。布鲁赫最大的成就是在1865年创作了广受欢迎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也就是在这一年,瓦格纳在他的歌剧《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德》中打破了主调音乐的界限,这部歌剧也代表着他歌剧改革的顶峰。布鲁赫与瓦格纳、李斯特的对立是不可遏止的,这些被称作德国新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是他的仇敌,任何人胆敢在他面前宣扬他们的作品,通常都会像丧家犬一样被赶走。

 

布鲁赫的保守主义立场,其根源或许就在于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心目中早期的音乐大师。他师从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菲迪南德•希勒(Ferdinand Hiller),14岁时获得法兰克福莫扎特基金奖,得以师从卡尔•莱内克(Carl Reinecke)和菲迪南德•布罗伊农(Ferdinand Breunung)。1858年,在完成了他的Op.1一幕歌剧《玩笑、诡计和报复》(Scherz, List und Rache)之后,他得到了五年游学、完成音乐教育的机会。他所拜访过的最重要的城市就是莱比锡,当时,门德尔松在那里的音乐生活中占绝对优势。布鲁赫在莱比锡又一次见到了莱内克,还有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的题献者、八年后在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中充当顾问的菲迪南德•戴维(Ferdinand David),以及伊格纳茨•莫谢莱斯(Ignaz Moscheles)。从莱比锡来到柏林,布鲁赫又遇到了指挥家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ulow )和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然后他去了曼海姆,他根据莱茵河传说创作的歌剧《罗雷莱》(Loreley)1863年6月在曼海姆上演,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比如,克拉拉•舒曼、安东• 鲁宾斯坦、赫尔曼•莱维(Hermann Levi)和约阿希姆• 拉夫(Joachim Raff) 等都亲临现场,他们都鼓励布鲁赫往指挥家或者作曲家的方向发展,而作为作曲家,布鲁赫在当时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了。

 

1864年布鲁赫创作的男声康塔塔《Frithjof》Op.23在亚琛上演,他的声誉迅速上升。在26岁的时候,他已经表现出把握大型声乐作品的非凡能力和熟练技巧,他的合唱音乐已经显示出他作为成熟音乐家的果敢与激情,音乐流畅,优美动听而效果空前。19世纪中叶,德国业余音乐爱好者受到工业革命的激励,纷纷创建起附属于工厂的管弦乐团与合唱团体。借助于合唱作品的创作,布鲁赫成为音乐爱好者中的核心人物。他的《Frithjuf》因为选择了冰岛的一个有关爱情、复仇和英雄性的传奇故事、表现出民族自豪感而受到欢迎。这样的成功经历使布鲁赫开始考虑去寻找一个做音乐家的职位,但并没有实现。从此之后,他总是对自己艺术生涯中的这一方面耿耿于怀,不论是作为作曲家还是指挥家,他永远得四处奔波,为金钱而担忧,时时估量着做自由艺术家与获得永久职位之间的优劣。这样的状况从1881年1月起不断恶化,因为他有了妻子以及顺次而生的四个孩子需要供养。那还是在1865年,希勒推荐布鲁赫在科布伦茨(Koblenz)担任指挥,他在那里只呆了两个演出季,但他利用这个机会,创作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原版和第一个修改版本,1867年10月,他又在松德斯豪森(Sondershausen)得到了一个新职位。在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布鲁赫都在努力地以作曲维持生计。到了80年代,他又一次做起了指挥,首先是在利物浦(1880-83年),然后到了布雷斯劳(Breslau)。从1890年到1911年 退休,他一直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任作曲教授,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有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和雷斯皮基(Respighi)。

 

由于布鲁赫跻身于保守主义的音乐派别中,他不得不生活在另一位德国巨匠布拉姆斯的阴影下。布鲁赫曾在1911年与布拉姆斯会面,他十分肯定地预言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布拉姆斯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而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将被慢慢遗忘。50年之后,他将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大师之一,而我只有一部《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还能被人记起。

 

布鲁赫的预言已经全部得到证实。尽管布鲁赫创作的《希伯莱祷歌》(Kol nidrei)和《苏格兰幻想曲》也经常出现在音乐会大厅中,出现在唱片目录或者是无线电台的广播中,但公平地说,也就是在近10年到15年的时间里,布鲁赫的其他作品才开始得到关注和开发。那么,布鲁赫的100多部作品都包括什么呢?它们都值得倾听吗?

 

尽管布鲁赫自己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但他对钢琴感到厌烦,因此除了钢琴,他的创作几乎涉猎了其他所有的音乐形式。在他的有生之年,他曾因几部大型清唱剧作品而名声显赫,而大多数清唱剧都是受到强烈的浪漫主义回潮以及1871年给德国带来统一的普鲁士/俾斯麦政治活动的激发而创作的,布鲁赫是德国统一的热心支持者。他的清唱剧都是以民族领袖为主题,比如,希腊人奥德修斯(Odysseus)和阿基里斯(Achilles),德国人阿米纽斯(Arminius)和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 Adolf),他甚至还把圣经中的摩西(Moses)作为政治人物来塑造,表现他领导他的人民进行圣战,最终到达他们自己的圣地。还有一个吸引布鲁赫的主题,那就是苏格兰,尽管他有在利物浦工作的机会,但他从没有访问过那个地方。他非常喜爱苏格兰旋律优美的民间音乐,认为它们是一切音乐创作的基础。瓦尔特•司格特(Walter Scott)的《湖上夫人》(The Lady of the Lake)是合唱作品《火十字》(Das Feuerkreuz)的灵感所在,小型康塔塔《美丽的艾伦》(Schon Ellen)是根据印度战乱中的勒克瑙围困事件为基础而创作的,结尾时,对“坎贝尔斯来了!”的演绎令人激动。人们可以对其中夸张的歌词和蹩脚的翻译不予理睬,但它的音乐本身却是非常亲切感人,富有灵性的。最近几年间,《奥德修斯》和《摩西》都在英国和美国上演过,由席勒(Schiller)作词的《钟之歌》(Das Lied von der Glocke)也在利物浦受到欢迎。

 

布鲁赫坚定不移的相信民歌的力量,他不仅仅谱写了许多独唱与钢琴以及短小的无伴奏合唱作品,还创作了器乐和管弦乐作品,比如小夜曲和组曲。除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这两首非常动听的作品之外,还有六首器乐小协奏曲式的佳作,包括单簧管和中提琴双协奏曲,为中提琴创作的简短而优美的《浪漫曲》,以及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创作的四首小型作品。对于这些只用10到15分钟的时间来演奏的单乐章小协奏曲式的作品,布鲁赫自己也不是特别喜爱,因为它们很难被音乐会经纪人安排在演出曲目中。通常观众对独奏家登台的期待,差不多刚好是这样一首作品的双倍时间。但对于那些富有魄力和进取心的经纪人来说,他们决不会因为做出上演这些作品的决定而后悔。

 

布鲁赫音乐创作的早期和晚期也还有一些很迷人的室内乐作品,它们常常被一些优秀的业余音乐团体演奏。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布鲁赫根据《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创作的歌剧《赫米奥内》(Hermione),尽管马勒在1887年指挥《罗雷莱》时曾给予赞美,但《赫米奥内》的上演不幸失败了。另外,布鲁赫总共创作了三部交响曲。

 

布鲁赫的朋友,赫尔曼•莱维曾被瓦格纳挑选为《帕西法尔》的指挥,但他却与布拉姆斯结成了亲密联盟,正是他力劝布鲁赫打破合唱领域的界限,去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曲。这是在1868年,布鲁赫刚刚取得《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成功。提到布鲁赫这部题献给布拉姆斯的交响曲,赫尔曼•克雷奇马(Hermann Kretschmar)认为它是“当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应该说,那个时期的交响乐领域十分贫瘠。布鲁赫的《第二交响曲》有些打破常规,没有“谐谑曲”乐章,他说:“我不喜欢谐谑曲,所以就没有写。”《第三交响曲》有一个说明,表达出布鲁赫对莱茵河故土的怀念。这几部作品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已经有两套完整的录音版本,第三套版本也在制作中。

 

逐渐地,布鲁赫有些怨恨《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不仅仅是因为这部作品令他的其他音乐黯然失色,还因为他已经采取一次性付款而不是获取版税的方式来处理他与出版商克兰茨(Cranz)之间的问题。布鲁赫老年的时候去罗马访问,当他听到旅馆窗下的大街上一台手摇风琴开始演奏他的《协奏曲》主题时,他慌忙从旅馆逃了出去。一对不道德的美国钢琴家姐妹曾要求布鲁赫把他的管风琴组曲改编成双钢琴作品(Op.88),他们骗取了布鲁赫这部最著名作品的手稿,许诺他回到美国后可以卖几千美元,并给他寄回收益,但她们却没有这样做(幸运的是,这部手稿在70年代被发现,现在安全地被收藏在纽约市的摩尔根图书馆中)。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令人愉快。无论如何,这部拥有令人心碎的慢板乐章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可以代表布鲁赫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尽管它的受欢迎程度影响了布鲁赫其他佳作的价值,比如那些源自对民歌的浪漫主义探索而创作的作品。当他的音乐脱离开德国浪漫主义的严谨理性时,他那多彩的音乐旋律和华美的管弦乐配器就展现出清晰优美、生动感人的特性。

 

1838年: 布鲁赫1月6日 出生在科隆,他是家里两个孩子中的老大,母亲是女高音和歌唱教师,开设了一些私人音乐课程。父亲原本是位律师,后来成为市里的警察局长。

 

1845年: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首演,由菲迪南德•戴维担任独奏。布鲁赫非常钦佩这位老作曲家,他也很高兴自己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是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天才的继承者”。

 

1852年: 因为在11岁时创作了《七重奏》作品,布鲁赫成为早熟的作曲家,他获得了法兰克福莫扎特基金奖,这使他能够师从菲迪南德•希勒学习作曲,随卡尔•莱内克学习钢琴演奏。

 

1860年: 布鲁赫在莱比锡和曼海姆度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担任科布伦茨音乐总监期间的1868年,完成了广受欢迎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布拉姆斯和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签发了一份声明,反对李斯特和他那帮人的音乐。布鲁赫也表达出对李斯特和瓦格纳音乐的不赞成。

 

1871年: 奥托•冯•俾斯麦领导普鲁士人民战胜了奥地利(1866年)和法国(1870-71年),他成为统一了的德国的首相。布鲁赫创作了几部抒发民族心声的世俗清唱剧。

 

1872年: 在松德斯豪森担任了一个时期的宫廷乐团指挥之后,布鲁赫选择做一名自由的作曲家。他接受了几份合约,回到Bergisch Gladbach的Igeler Hof。他的歌剧《赫米奥内》在柏林上演,没有成功。

 

1877年: 约阿希姆在剑桥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称号期间,指挥英国人首演了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他在弦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对布拉姆斯与布鲁赫都有深刻的影响。

 

1881年: 布鲁赫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创作了优美感人的《希伯来祷歌》,作品取材于犹太人在赎罪日前夕歌唱的古老的希伯莱传统音乐旋律。 他与歌唱家Clara Tuczek结婚。在他们38年的婚姻中,共养育了四个孩子。

 

1883年:布鲁赫先是在英格兰的利物浦爱乐乐团做指挥,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后来他去美国旅行,在纽约城指挥了他的《第三交响曲》。这一年,他回到了德国。

 

1884年: 年轻的古斯塔夫•马勒创作了他的《旅行者之歌》。三年后,他在莱比锡指挥上演了布鲁赫的歌剧《罗雷莱》。

 

1888年: 威廉二世继任德国皇帝,他与俾斯麦发生了冲突,就逼迫这位年老的首相辞职。后来的国家策略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这已得到历史证明。威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逃往波兰。

 

1891年: 约瑟夫•约阿希姆邀请布鲁赫在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任教。布鲁赫在那里一直做到1910年他退休。他的学生中有雷斯皮基和沃恩•维廉斯。

 

1894年:布鲁赫的《钟之歌》在伦敦上演之后,剧作家和音乐评论家肖伯纳把布鲁赫的音乐描述成“在充满激情和恢弘壮观方面最佳,而在轻松活泼和趣味性方面最差。”

 

1909年: 表现派和“蓝骑士”画家Gabriele Munter创作了绘画作品《傍晚》。因为蔑视现代派艺术,布鲁赫在内心深处还是一位19世纪的人。

 

1920年: 布鲁赫因为严重的动脉硬化,10月2日在柏林家中的睡眠中平静地去世,此时距他爱妻的去世只有一年时间。

如果您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咨询尚坤老师

尚坤老师的微信

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上的其他媒体,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站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学提琴找尚坤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13911521529

返回顶部
电话
咨询